中國三地去九宮格交流入選全球第二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9月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國際地科聯國際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在會上宣布,內蒙古“植物龐貝城——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廣西“桂林喀斯特”等中國三處地質遺產地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全球第二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活動過程等領域。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地質遺產地的定義為: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地質過程的關鍵區域,可舞蹈教室作為全球對比標準,或在地球科學發展歷史中意義非凡的地點,代表該地質遺產地具有國際最高地九宮格學價值和研究水平,并得到有效保護。

“這次中國入選的三處地質遺產地,是我國地質遺跡的杰出代表,其科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其目前的保護狀況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張建平表示,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遺跡資源,此次三處遺產地的入選體現中國地球科學研究的國際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是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植物龐貝城囊括5項世界之最

供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是地史時期成煤森林的特異九宮格埋藏記錄,也被稱作“植物龐貝城”。“烏達化石產地真實地展示了植物是如何形成煤的,以及形成煤的森林是什么樣子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軍介紹說,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有著大量重建的化石植物,是全球最精確(通過樣方采樣法)重建的成煤森林景觀,為了解地史時期群落生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通過研究已發現植物化石50余種,表明了該時期成煤森林的高度多樣性和演化程度。部分物種已實現完整植物重建,在植物系統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科學突破,為生命樹的恢復做出了重要貢獻。

烏達二疊紀植被化分享石產地首次發現于1998年,但直到2003年才被識別出是火山成因。隨后,由來自英國、美國、捷克、德國和中國的約30名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了60多篇關于其分類學、生態學和地質學的論文,對其深度研究仍在繼續。

“截至目前的調查研究,烏海‘植物龐貝城’現已囊括了5項世界之最:最大面積的遠古森林實踐復原、最豐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標本收藏、最古老的蘇鐵植物、最豐富的瓢葉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體重建因而為古生物演化生命樹增添了最多的新物種。”王軍表示。

最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址

供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四川私密空間盆地的自流井背斜的東北端。四川盆地是中國南部上揚子地臺著名的紅色盆地,表面出露有一套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的陸相地層。含有恐龍化石的地層厚約180米。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蕓介紹說,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其中,已鑒定出26屬29種,包括蜥腳類、基干新鳥臀類、劍龍類、魚類、兩棲類、龜類、鱷類、蛇頸龍類、翼龍類和獸孔目類,由此組成了中侏羅世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落。

這里有最為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這里也是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遺址內還發現了一些獨特的恐龍骨骼結構。曾小蕓表示,“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填補了恐龍進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為從各個方面研究恐龍及與其他脊椎類動物的關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占地約7萬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發現。此后建立了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亞洲和國內首個專題恐龍舞蹈教室博物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已于2008年入選自貢世界地質公園。

大陸型塔狀巖溶(峰林)的典范

供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廣西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嶺構造帶中部,上泥盆系至下石炭系灰巖地區,灰巖地層厚達3000米,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巖溶地貌為主要特征,同時發育有許多洞穴。受古生代構造運動的影響,桂林喀斯特由背斜和向斜組成,形成了獨特共享會議室的巖溶發育盆地。厚層碳酸鹽巖、溫暖濕潤的氣候及充沛的降雨,共同促進了強烈的巖溶發育。

第四紀以來,該地區的差異性構造抬升塑造了地形地貌的多樣性,主要形成兩種巖溶地貌:塔狀巖溶和錐狀巖溶。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陳偉海表示,“‘桂林模式’是這種巖溶動態發育過程的典型代表,展示了巖溶特征的不斷發展和演化。不同于抬升較快的云貴高原,桂林地區地層穩定,構造抬升相對緩慢,增強了其科學意義,使其成為全球巖溶研究的重要參考。”

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巖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華南地區巖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它位于外源水盆地中,其地質背景塑造了獨特的巖溶發育,使其成為開展巖溶過程及其環境影響研究的代表區域。陳偉海表示,“‘桂林模式’展現了峰林和峰叢巖溶形態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具有國際科學意義。”桂林喀斯特已于2014年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悉,2022年10月,國際地科聯在西班牙公布全球第一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浙江長興“金釘子”地質剖面等7個中國地質遺跡成功入選。同時,國際地科聯決定,今后每2年公布一批地質遺產地名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