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蹚新路S包養網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7140017667c4.11718929.

包養

5年前,爬到山上摘野生獼猴桃充饑需要1個小時;如今,村里種植的黃金獼猴桃運輸到山下僅需要10分鐘。沿著這條新村道,水果種植大戶隆吉龍帶領村民將一顆顆獼猴桃賣到了港澳。

“這里以前是空落落的小屋坪,窮在深山無人問;如今,已變成了客流如織的精準扶貧大廣場。”“巧媳婦”包養農家樂主人孔銘英熱情地向游客介紹。沿著這條新村道,遠在重慶的孔銘英嫁到了施全友家,讓40多歲的施全友結束了“光棍漢”生活。

“以前,在美國寫包養中國扶貧論文寫在紙上;如今,到村包養里扶貧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沿著這條新村道,青年博士申宸從美國不遠萬里來到了貧困村。

一顆獼猴桃帶來了一項新產業,一個新村莊吸引了一批新游客,一個留美博士帶來了一撥“城歸族”,這樣日新月異的變化發生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一個美麗鄉村:十八洞村。而這樣的變化源自四個字:精準扶貧。

5年前的今天,就在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施全友家的小屋坪里,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5年后,曾經深度貧困的十八洞村從提前脫貧向鄉村振興進軍,新業、新村、新人……蹚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

新業:從一窮二白無產業到田里忙完山里收

“山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在施全友父親、80歲的施成富眼里,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十年。即便是在5年前,施全友家依然一窮二白,一畝薄田養活不了一家人,施全友只好外出打工養家糊口。

抬頭是山,低頭是溝,人均耕地0.83畝,種什么?這一度成了十八洞村長包養網期沒有想明白的“糊涂賬”。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讓當地干部茅塞頓開,也讓施成富等貧包養網困戶的心里亮堂了。

“為了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包養網想明白,村里琢磨了3個多月。”十八洞村村黨支部書記龍書伍感慨地說。當時縣里村里頗費思量,不約而同想到了當地特產——獼猴桃。

種植獼猴桃對十八洞村來說,可謂是“因地制宜、名副其實”。在龍書伍看來,十八洞村山上生長著不少野生獼猴桃,海拔700米的地勢非常適合獼猴桃生包養網長……然而,規模種植面臨著第一道難關:本村缺地。“跳出十八洞建設十八洞”,村里決定從花垣縣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異地流轉了1000畝土地,建設獼猴桃種植基地,全村225戶農戶入股十八包養網洞村苗漢子果業公司。

獼猴桃熟了,村民笑了。經過3年的精心培育,2017年9月底,十八洞村獼猴桃產業園正式開園,村民們采摘獼猴桃直供香港和澳門。分紅到人頭,每人每年能拿近萬元。

有了農業科技園區大規模種植經驗,讓村民看到了在本村小規模種植獼猴桃的希望,從外地返鄉創業的隆吉龍發動農戶入股,利用村內旱田種植獼猴桃。今年本村30畝獼猴桃進入豐果期,批發銷售價達到8元/斤。

田里豐收忙,山里結碩果。十包養網八洞村還開展“113工程”建設,發動每家每戶種植1包養0株冬桃、10株黃桃,養殖300條稻田魚。稻花香里說豐年,如今游客到稻田體驗捕捉的稻花魚銷價達到80元/斤;今年黃桃包養也初步掛果,產量達到5萬斤。

昔日低頭看見溝,現在抬頭喝上水。“靠山吃山”之外還得“靠水吃水”。十八洞村夯包養網街大峽谷清水長流,從天然溶洞流出來的水純凈而無污染,水質達到了礦泉水標準。2017年,步步高集團看上了這一汪清水,決包養定因地制宜生產山泉水,今年3月,十八洞村山泉水正式對外發售。

一瓶水村民能獲利多少?龍書伍介紹,企業承諾每年保底50萬元用于村級集體經濟,此外每銷售一瓶還會有一分錢進入“十八洞扶貧基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了,農民的各項福利就跟著好起來了,如對2018年非貧困人口購買新農合村里就補貼190元,農戶自己只需掏30元。

新產業促新發展。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不到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2017年,這一數字變為1萬余元,接近全國的平均水平。

新村:從窮在深山無人問到游客一天逛不完

“房屋破舊,污水直流、垃圾遍地、蚊蟲橫飛……”在施全友的印象中,5年前,十八洞村臟亂差,中青年紛紛外出打工。

窮在深包養網山無人問。“那時家里院子和堂屋都是土皮,廚房和廁所都是露天的,下雨天上廁所還要撐傘,甚至豬圈就在床下面。”孔銘英對2012年首次到施全友家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環境就是軟實力。”為了建設美麗鄉村,村支“兩委”班子決定從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入手,通過“五改”(改廁、改水、改圈、改廚、改路),以打通斷頭路為主線,將4個寨子串起來;以屋里、寨里、村里3個空間為主陣地,引導村民愛護環境,發展民宿產業,實現寨子之間、村民之間的均衡發展。

僅僅一年時間,“五改”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施全友屋里的變化就是全村一個縮影。施全友拍了一組照片發給孔銘英,孔銘英半信半疑,再次來到十八洞村,被包養網眼前一幕震撼了。“現在上廁所安全了,我不用怕摔下茅坑了,之前回來我穿高跟鞋還摔跤,現在我閉著眼睛走路都沒事。”孔銘英開心不已。

屋里整潔,屋外光彩。今年9月,在村里的精心改造下,施全友家的小院壩變成了精準扶貧的大廣場,一到十八洞村,游客都會到“精準扶貧”的石碑前合影。

不能落下一個寨子。為了均衡發展,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對破敗不堪的竹包養子寨人居環境進行大整治。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鋪上了青石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率先建成、古寨子在修舊如舊后更顯苗家風情。

“全村人包養網居環境整治絕不放過一個死角。”當選為村主任的隆吉龍以前在外見多識廣,倡導全村治理環境包養網、發展鄉村旅游。原來村里不少地方是垃圾堆,經過治理,這些地方如今變成了觀光大平臺。駐村扶貧工作隊在保持苗寨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家家戶戶進行修葺,擴建了停車場、觀包養網景臺、游步道;改造了村小學、衛生室,新建了村級電商服務站、郵局、銀行等,家家戶戶還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了無線網絡。

村寨變靚了,條件好了,十八洞村從過去的“窮旮旯”變成了“金窩窩”。在青山綠水間,游客們閑逛一整天都意猶未盡,留宿過夜。

村里目前開辦了10家民宿,農戶平均每年收入近20萬元。

新人:從有女莫嫁十八洞到“安居樂業好地方”

“有女莫嫁十八洞,嫁去后悔一輩子。包養網”這是對5年前十八洞村真實生活的寫照。如今,通過精準扶貧,外村姑娘將家安在村里,優秀青年將“業”扎在村里,企業家包養將廠建在了村里,十八洞成了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11月1日,村民石春旺趕到了村部,他將剛娶的老婆戶口遷到了十八洞村。石春旺的“脫單”,讓十八洞村的光棍漢人數從2013年的38人減少到11人。

“脫單”成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的事。包養網2013年11月3日,在施全友家的院壩里,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除了貧困,村里光棍漢多,娶不上媳婦。總書記包養勉勵大家,要加油干,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一席話,聽得大伙兒都笑了。

2015年元旦,日子好起來的施全友,真的娶回了重慶姑娘孔銘英。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又專門詢問了包養十八洞村大齡青年“脫單”問題。當聽說一年有7人“脫單”時,總書記高興地笑了。

這些嫁包養進來的外村媳婦在十八洞村里安了家,紛紛當起了農家樂老板、導游、產業工人。

今年8月,香港大學畢業的劉蘇、留美博士申宸主動要求來到十八洞村,以實際行動推動十八洞村在脫貧之后的鄉村振包養興。“以前光從網絡上了解十八洞村,親包養網身感受下才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所有的問題都得靠腳踏實地,一個一個去解決。”申宸認真地說。

從廈門過來的黃壽全則將公司挪到了十八洞村。十八洞村因村里18個溶洞而得包養名,這18個溶洞洞洞相連,形態各異、巧奪天工,黃壽全看中了這里,決定將溶洞打造成“亞洲第一奇洞”。從2017年起,他天天呆在公司項目部,以村為家,以開發溶洞為業,目的讓更多的人暢游十八洞、愛上十八洞,流連忘返。

沿著新村道走下山,村民們哼唱著包養苗歌歡送記者和游客:“我們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歡迎多到苗寨來”。

這歌聲,清晰悅耳,響徹四方。

T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