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事業進入歷史最好去九宮格空間發展期_中國網


我國海洋事業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期–經濟·科技–人民網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六聚會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七個“全國訪談海洋宣傳日”。當天,舞蹈場地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在主場活動上指出,自然資源部積極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取得突出成效,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水平不斷提升,海洋事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期。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2023年,海洋經濟總量達到9.9萬億元,在“穩增長”和保障經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海岸線漫長曲折,海底地貌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西太平洋斑海豹、中華白海豚、布氏鯨等珍稀瀕危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我國還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關鍵區,在維護全球海洋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局部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升,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幸小樹屋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孫書賢說。

據自然交流資源部發布的《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近年來,我國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2023年,各監測區域活珊瑚覆蓋率較2020年有所增加,生物群落結構總體保持穩定;監測區域海草蓋度較2020年有所增加,水環境和沉積環境總體適宜海草生長;我國紅樹林總面積292.0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黃河口、長江口、珠江口3大河口生態狀況總體穩定,生物多樣性有所增加,沉積環境良好。例如,長江口多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瑜伽教室長江江豚。海島生態狀況穩中有升,64.5%的監測海島狀況優良。

我國在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司長王華說,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分工協作、高效運行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形成“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觀測監測系統;組織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實施年度生態趨勢性監測,系統掌握海洋生態狀況;針對赤潮、綠潮、珊瑚白化、局地生物暴發等突出生態問題進行預警等。

《2023年中國海訪談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顯示,我國現有涉海自然保護地352個,初步形成沿海保護網絡體系。

“各級自然資源(海洋)、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落實生態優先理念,加強空間規劃引領,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15萬平方千米,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海域9.33萬平方千米,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千米,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王華說,未來,自然資源部將分享進一步做好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促進人海和諧共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