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到边境查包養網站线上“当老师”_中国网


边境线是什么样的?

在参加陕西师范大学组织的“红烛苗圃”边境国门学校交流实践活动之前,23岁的黄晶晶对“边境线”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上的概念——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直到真正踏足边境,目睹了边境线上的“钢铁长城”,黄晶晶的认识才被彻底刷新。

“夜幕降临,那条线特别长、特别亮,蜿蜒曲折、熠熠闪光。”这是黄晶晶对云南省临沧市包養網镇康县所在中缅边境线的第一印象。

去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启动“红烛苗圃”边境国门学校育人实践项目,组织全校的200多名师生分为10个实践小队,分别奔赴云南、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五省(区)的10个边境县(旗)的国门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为重点,组织开展青少年交流成长营、教师教育培训班等系列活动。黄晶晶所在的实践队去的是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全小学。

这所小学距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400米,穿过学校的后山就能走到边境线跟前,甚至在教室的铁门上还能看到境外飞来子弹留下的弹孔。黄晶晶说:“那一刻,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就是祖国的边境线,守护着每一名中国人。”

从西安前往云南边境线需要跨越2000多公里,10条线路的实践队师生们经历高铁转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倒大巴的漫长旅程,有的路线甚至要花两三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让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永辉格外感动的是,每一名大学生都顺利通过了体力和意志的考验。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和专业知识,为边境线上的小学生带去了一堂堂生动且充满希望的课程,也寻找到了更加坚定的人生方向。

2024年,“红烛苗圃”边境国门学校育人实践活动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罗永辉说:“这就是一次双向奔赴的育人之旅。‘红烛’是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象征,‘苗圃’则寓意着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帮扶形式,让边疆的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同时也加强青年大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能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大学生吗”

“这些孩子们虽然生活在边疆,但他们的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作为该校国家安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晶晶和实践队队员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小学生讲一堂国家安全课。为了适应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队在出发前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备课磨课,特别设置了刮刮乐、猜猜看等游戏互动环节,希望在寓教于乐中为当地小学生展示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包含的具体领域。

在讲到国土安全的时候,所有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喊出了:“我们的祖国一点儿都不能少!”时至今日,这句简单而坚定的誓言依然温暖着黄晶晶。那堂课上,为了鼓励大家,她给每一名小学生都发了一枚国旗贴纸。孩子们兴奋地围到她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达着对祖国和未来的憧憬:“老师,咱们的五星红旗真好看!”“老师,你去过天安门看升国旗吗?”“老师,我想考国防科技大学,保卫祖国!”

黄晶晶的眼眶湿润了,她突然明白了跨越山与海,奔赴到边境线上成为一名老师的价值与意义。

有实践队队员说:“这一次就足以刻骨铭心。”

在“红烛苗圃”实践过程中,像这样充满未知与惊喜的课堂还有很多。每一支实践队都由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地理与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他们各自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他们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市中心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带领孩子们书写毛笔字、观看皮影表演、体验舞龙;在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城区小学打造科普实验课,带领孩子们探究虹吸现象、3D全息影像技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编排地理课,带领孩子们了解中国地理基本要素、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

“边境线上的孩子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随着大学生的到来,他们的理想也在逐渐变得具象化,希望成为像大学生那样的人。”学校国家安全学包養網價格院党委书记阮小飞是镇康县实践小队的带队教师之一,让她印象很深的是,在离开镇康县的前一晚,当地小学生久久不愿离开,他们争先恐后地邀请大学生在笔记本上留下签名和鼓励的话语。

“老师,你们会再来吗?”“我能去你们那里看看吗?”“我们努力学习,能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大学生吗?”……这些小学生大多都是戍边人的孩子,他们出生并成长在这片见证着国家辽阔疆域的土地上,同时也充满对更多可能性的渴望。

在阮小飞看来,这次跨越千里的交流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和教育的相互启发,“当地小学生拥有了现实中可以触包養網 花園摸的榜样,大学生则在与边境线紧密相连的祖国的强大中,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和边疆人民守边戍边的不屈精神,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这种情感深深感染并鼓舞着每一个人。”

“边疆教育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去填补空白”

对于21岁的实践队队员周嘉豪来说,明年6月是大学毕业的日子,也是启程前往西藏的日子。作为陕西师范大学西藏定向师范生,为了提前了解边疆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周嘉豪主动报名参加了“红烛苗圃”实践活动,前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真正走进边疆之后,周嘉豪近距离看到国家对西部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深深感受到教育对于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区命运的重要性。“那里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出乎意料的好,但教育资源和人才十分匮乏。我们看到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多老师在这些设施面前却很无助、迷茫,他们并不会使用这些先进的工具。”这次边疆之行,没有让周嘉豪感到畏惧,反而让他意识到,边疆教育仅仅依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教育资源去填补空白。

“这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希望能够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随着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周嘉豪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准备。他说:“西藏的孩子们正等待着我,我希望能用在‘红烛苗圃’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为更多的小朋友种下梦想。”

作为党和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唯一的部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建校80年来,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70%以上的毕业生投身西部基础教育一线。

罗永辉介绍,2021年起,学校启动了“百校行”西部基础教育服务对接活动,师生们深入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广西等地调研。“红烛苗圃”就是针对“百校行”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发现的边疆边境地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发挥西部师范大学作用开展针对性活动。

这趟“红烛苗圃”边境线之行中,陕西师范大学面向边境教师同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在西藏朗县,开展骨干教师成长发展专题培训,从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听力与沟通能力以及如何使用创新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在云南金平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和点评指导,并在河口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作为金平县实践队的带队教师之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倩希望能够在当地打通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们陪伴这里的孩子走过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走进大学。她记得,在青少年交流成长营开营仪式上,大学生和小朋友们携手合作包養網,共同绘制了一幅长达6米的画卷,绘出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造卫星、火箭发射,还有孩子们眼中的未来世界等。

张倩说:“这幅画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象征着不同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不同背景的孩子们和大朋友们一起讨论、一起构思,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开始理解,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现场教学更加加深了大家对‘国之大者’的理解。”

“我们来保卫祖国,你们来建设祖国”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胡琼月是为数不多加入了两支实践队的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马不停蹄奔赴云南省金平县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在金平县,胡琼月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参与了课程设计、文艺汇演以及外出交流研学等活动;在朗县,她则充当起了青少年交流成长营班主任的角色,带领着3个班级的学生开展朗诵、绘画、音乐等课堂活动。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驻足边境国门,年轻的实践队队员们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胡琼月说:“那一刻,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仿佛汇集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充盈着每个人的胸膛。”

特别的是,实践团队大学生和各族青少年还依托当地红色资源进行了实地研学。在西藏朗县“初心教育讲习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云南金平县参观“金平战史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西藏米林市前往“红旗颂”红色研学主题教育联馆进行学习。大学生们倾听戍边官兵的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受边防军人的无私奉献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一位戍边官兵对实践队队员们说:“我们来保卫祖国,你们来建设祖国。”

“新时代大学生就是要有吃苦精包養神。”学校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王楠带队去往的是西藏米林市。在那里,大家面临着2900多米高海拔的考验,还要应对种种未知的挑战。面对边境地区的特殊需求,14名师生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到学校之后,王楠有了一个值得欣慰的新发现:参与项目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格局和国家意识上有了显著提升,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同时对国家和社会责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国旗的升起,更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升起,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高霏带队去往的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在她看来,这份爱国情怀是边境国门地区所独有的,不同于书本上的文字,它是真实生动且具体的,能够触及青年大学生的内心。

不过,如何才能长期且精准对接边境国门地区的教育需求?在刚过去的寒假,陕西师范大学又组织实施百名学生党员结对百名边境学校学生专项实践活动,研发了“红烛苗圃智慧教育学堂”云端数字平台,组织169名优秀学生党员与云南镇康、金平、河口,西藏米林、内蒙古乌拉特后旗5个边境县169名国门学校小学生结成帮扶交流对子,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壁垒,在线上开展“云阅读”“云学习”“云游览”“云书信”等活动,共读《祖国在我心中》系列图书。

4月21日至27日,陕西师范大学还将迎来来自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等省(区)的100名边境国门学校各族小朋友开展成长交流活动。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忠军说:“对于师范高校学子来说,就是要培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共同理想信念,我们希望能带领无数青年学子用行动去诠释这份承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