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一株水稻中的農耕文去九宮格明“守與變”_中國網


新華社南寧8月29日電 題:一株水稻中的農耕文明“守與變”

新華社記者郭軼凡  

南國八月,站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的高山觀景臺上,只見層層梯田景色如畫,片片綠意煞是喜人。在這里,曾經連養活一家人都難的稻田,如今作為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的代表,已成為一張舉世聞名的文旅名片。

中國是世界水稻的主要起源地,廣西是重要的水稻種植區。幾千年來,勤勞的中華兒女孕育出交流“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包括梯田在內的豐富農耕系統。位于桂林的龍脊梯田,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證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今仍“小樹屋守”著傳統耕種方式。

一位瑤族村民行走在大寨村的梯田里。新華社記者曹祎銘 攝

據考證,龍脊梯田已有2300多年歷史。這里地處典型喀斯特地區,山多田少,缺乏完整土地。為解決這一難題,當地各族先民在如同龍的脊背一樣蜿蜒陡峭的山坡上墾地種稻,逐漸形成層層疊疊的梯田景觀,龍脊梯田因此得名。

位于龍脊梯田核心地帶的大寨村會議室出租,地處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間。乘坐觀光纜車從山腳一路向上,20多分鐘車程中,目之所及皆是翠綠稻田,整個村子被包裹在梯田之中,景色蔚為壯觀。如今這里是世界各地游客的熱門打卡地,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較早組織梯田景區保護開發的大寨村原黨支部書記潘保玉說:“在梯田耕種比在平原難得多,田壟最窄處只有一拳寬,不熟悉的人走路都走不快。”正因如此,機械化工具很難在梯田派上用場,當地獨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也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至今。

大寨村曾經是貧困村。因耕作收入難以維持生活,許多年輕人一度選擇外出打工,大片梯田撂荒。

“當時村里就想,不能把祖先傳下來的水稻耕作技藝荒廢掉。另外,可以依靠這里獨一無二的梯田景觀發展旅游業,這樣村子才有出路。而要發展旅游,首先要把梯田種好。”潘保玉告訴記者,2008年左右,村里組織了義務耕種隊,黨員帶頭,無償幫助貧困家庭、無勞動能力的村民耕種梯田。

水稻必須“喝水”,而本就陡峭的梯田一度面臨缺水的困擾。“當時村民在山頂養牛,每年冬天都要去山頂燒山,再加上一度掀起的采金熱,本就光禿禿的山坡被挖得坑坑洼洼,無法涵養水源。”潘保玉介紹,利用縣林業局提供的樹苗,他發動村民把荒山全部種上苗木,并停止了挖礦活動。

“這得到了各族村民的響應。大家團結一心,人人種樹,這才有了大寨村的今天。”他說。

村民潘德雄說,自家兩畝梯田,現在基本只靠引山泉水就夠用了,離水源較遠的人家,也都接上了水管引水。

潘保玉說,另一個變化是稻種的升級換代。“原來村里種的高稈稻不僅產量低,還難抗病蟲害和雜草,看著也不美觀。現在種上了雜交水稻,抗害能力和產量提高的同時,稻苗也更漂亮。”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身穿紅瑤服飾的村民行走在梯田間。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據了解,村里現在主要種植的是遲熟優質雜交稻,全生育期達150天,10月底才收獲,這也使游客有更多時間來觀賞梯田美景。

如今的大寨村,種水稻把許多年輕人吸引回到村里,游客也越來越多。2022年,大寨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

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也在變。潘保玉說,現在采取的是“政府指導、公司投資、村民入股”的新辦法。2024年2月,大寨村舉行一年小樹屋一度的旅游分紅大會,全村282戶獲得725萬元“年終獎”,戶均2.5萬多元。

稻田養魚、農耕體驗、梯田拍照、食品加工,多樣化的產業形態正讓這個因梯田而火起來的深山村寨變得更加興旺。潘德雄告訴記者,他2012年辭掉深圳的工作回到家鄉,3年后在村里開起第一家民宿。“旺季入住率能達到80%,我還開了農家樂,年收入有時會有50萬元,自家田里種的稻米根本不夠客人食用,每年還要從鄰村買米。”

“每年秋收后,家家戶戶都會檢查自家的田地需不需要修整,把水稻梯田保護好成了村里人的共識。”潘德雄說,他打算明年在村里開第二家民宿。

大寨村還與老撾的一個村子結為“友好村”,幫助那里的村民種好水稻,并把旅游開發的方法傳授給對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