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調研行之長三角篇丨從1.7毫米到38.1米:查甜心寶物包養網在長三角探尋中漢文明“根脈”_中國網


新華社杭州4月2日電 題:從1.7毫米到38.1米:在長三角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新華社記者

這是出土于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的一粒“萬年稻米”。它長逾3.7毫米、寬近1.7毫米、厚約1.7毫米,是稻作文明來源的實物見證。

圖為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展出的“萬年稻米”。新華社記者韓傳號 攝

這是迄今包養為止我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年夜的木質沉船——在長江口橫沙水域打撈出水的 “長江口二號”。古船殘長38.1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實證。

圖為2022年11月21日凌晨拍攝的“奮力”輪“懷抱”古船的畫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地處長江包養網 花圃下流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水平最高、創新才能最強的區域之一,同時,這片區域也為中華文明的構成和發展作出了主要貢獻。在長三角探尋中華文明“根脈”,近年來公布的一個個嚴重考古發現給眾人以不斷的驚喜和啟迪。

圖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中新發現的石嶺頭水壩的發掘場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討所供圖)

從2020年起至2023年,距今約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又相繼發現了約20條水壩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討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討員王寧遠說,5000年前,良渚周邊水利系統極為復雜,當地的水利開發水平遠包養網 花圃超想象,這為周全認識良渚水利系統的完全結構供給了主要線索。

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省級考古機構和北年夜考古文博學院,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開展了“考古中國:長江下流區域文明形式研討”的課題。良渚遺址聚落考古研討是這一課題的重點內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討所所長、研討員標的目的明說,除了新發現水壩遺址之外,考古任務澄清了良渚遺址群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這反應了良渚人群的聚落治理和城市營建理念、崇奉體系不斷成熟的演進過程,顯示出良渚文明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來源過程中的主要意義。

圖為磨盤山遺址崧澤文明墓葬區的考古現場。(磨盤山考古隊供圖)

在“2023年度全國十年夜考古新發現”中,安徽省郎溪縣磨盤山遺址榜上著名。這處遺址同樣列進“考古中國”的上述課題,至今仍在發掘中,發現了從馬家浜文明、崧澤文明、良渚文明、錢山漾文明至夏、商、西周-年齡時期的連續文明堆積。它延續時間長,譜系完全,是長江下流地區少有的持續近4000年的中間性聚落。

圖為磨盤山遺址出土的崧澤文明陶豬尊。(磨盤山考古隊供圖)

考古項目負責人、南京年夜學歷史學院副傳授趙東升表現,這一遺址同樣對于探討長江下流地區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青銅時代的華夏化進程,清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方法具有主要價值。

圖為寺墩遺址發掘區航拍圖。(南京博物院供圖)

與前兩處遺址同屬“考古中國”相關課題的,還有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的寺墩遺址。它與良渚古城遺址年齡“相仿”,是一處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中間聚落遺址,以崧澤-良渚文明遺存為主體。

圖為寺墩遺址出土的崧澤文明遺存——一件用紅、黃、黑三彩繪制的編織紋卷尾鳥抽像陶壺。(南京博物院供圖)

從2019年以來,寺墩遺址考古發現了崧澤時期的墓葬區、干欄式建筑、水井等大批遺址,以及良渚時期以圓形土墩為中間,有10余處臺地和雙重水系環繞的聚落形態。南京博物院副研討員于成龍說,這處遺址的變遷,生動反應了太湖地區史前社會最終邁向晚期國家形態的過程。

“長江下流晚期文明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觸及水稻栽培、獨木船制作、犁耕技術、玉禮器和瓷器制作等多個方面。”有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曾表現,從現有考古結果看,長江下流文明化進程奠定于約1萬年前;像良渚發明的玉禮器系統,經過夏商王朝的接收,向周圍進行了又一次強力的輻射和傳播。

圖為2023年11月3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宗治 攝

長江奔騰進東海,長三角地區“向東是年夜海”的文明基因在考古中也幾回再三獲得印證。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井頭山遺址是我國沿海地區埋躲最深、年月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討所研討員孫國平說,考古證明,早在8000年前,先平易近就開始適應陸地、應用陸地了,體現出了高明的聰明、才能和技術。

圖為2023年11月23日拍攝的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古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漢 攝

2022年度“全國十年夜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在2023年又有新發現,新發現的一座古碼頭遺跡和一艘現代沉船進一個步驟見證了這座海上絲綢之路古港的舊日繁華。而“長江口二號”古船已在黃浦江干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接收考古發掘和文物整體保護。它猶如記錄包養網包養長江黃金水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氣象的一枚“時間膠囊”,將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討員陳杰說,現在的長三角是中國改造開放的前沿,而從最早距今約6000年的崧澤文明開始,江南文明就有了精致開放的特質,這種特質到了良渚文明時期就更為鮮明。這是長三角“文明基因”對于中華文明的宏大貢獻,而長三角一體化也是一個穿越古今的文明主題。(記者馮源、孫麗萍、蔣芳、劉美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